絲巾歷史是一塊布的演變史,簡單卻多變。早在公元前3000年,埃及人所采用的纏腰布、有流蘇的長裙、古希臘時代的纏布服裝等都能找到類似領巾的痕跡,絲巾最初是以御寒為主要功能的。
大約在中世紀左右,始于北歐或古時的北法蘭西等地的布巾,被認為是現代絲巾的始祖。16世紀中期以后,原本的保暖功能逐漸被裝飾所取代,輕薄的絹絲成為主流,后來漸漸演變為所謂的三角領巾、飾巾等各種形式。

在東方,絲綢發源地中國,也早有了類似絲巾的飾品——帔帛,它起源于漢代,流行于盛唐,從宮廷到民間,并演化出花紋繁多、顏色絢麗的肩帔、云肩等多種形式。
當東方面料與西方造型相遇,才有了今天的“絲巾”。
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末:絲巾從頭到領延伸
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之間,絲巾主要作為頭巾使用,常與帽飾結合。
十七世紀末,一種以蕾絲、金線、銀線手工刺繡而成三角領巾流行開來,女士們披在雙臂、圍在脖子上,有了現代絲巾的雛形。法國波旁王朝全盛期,三角領巾被列為重要配飾,被歐洲貴族用來點綴錦衣華服。
十八世紀末,三角領巾逐漸演變成長巾,可繞過胸前系在背后,材質有薄棉或細麻之分。
十九世紀:絲巾的風雅年代
十八世紀末,拿破侖率領軍隊開赴埃及,意外地為法國引進了披肩。英法戰爭期間,法國無法進口披肩,便開始模仿制造。隨著西歐紡織工業的發展,披肩與領巾能夠大規模化生產,絲巾不再是貴族階層的的奢侈品,在一般女性的衣柜中開始扮演重要角色。